《周易》一书的三个原则:一是变易

易经易传 2023-04-11 10:05

易经是如何算卦的

《周易》也名《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被列为"五经之首"。

中国文字书法博大精深,"易"字有三层含义,或者自古以来总结了三个原则:一是变易。

二是不易,三是简易

我们看易字,实际上是"上日下月",所以简单理解"周易"就是阐述自然界周而复始日月轮回交替的内在规律。

自古以来对易经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但追根溯源总体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义理派,一个是象数派。

义理派,通俗说也叫学院派,它属于儒家思想文化的专长。

主要是依据司马迁《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然后,春秋时期经过孔子整理,归纳成我们现在所见的书店里都能买到的《易经》一书。

这部书里又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传文实际就是孔子对周易经文不同角度的阐释。

共分十个系列,也叫"十翼"

如果说到自学,那么对照《周易》一书的注释,我们一般是可以初步学习易经的一些基本常识。

具体举例来说,到近现代,有民国时期的尚秉和先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教授,还有哲学家唐明邦教授,以前吉林大学教授金景芳教授,贾平凹的老师西北大学的费秉勋教授,主要就是学院派研究易经的学者。

还有当前传媒比较火的傅佩荣讲易经,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一书,基本都属于义理派的。

所以义理方面,多看看他们的著作,通俗易懂

是会对易经自学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这两个并非截然分开,因为义理派也是有预测。

卦象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断卦,它主要侧重于推演预测方面,是道家的专长。

《周易》系辞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这一派主要是根据自古流传的"筮草演算"到后来的"纳甲"法,得出八八六十卦,里面比较复杂,比如有起卦,卦数,爻位,卦象,爻象。

五行生克制化等等

需要掌握天干地支的排列,背诵诸如方圆图"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需离,泰,否……"六十四卦方圆图等,360个卦象以及1080个变卦之卦交错卦的含义及系辞等。

稍有差错,就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通过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来预测分析。

有许多的公式,术语,必须要通过师傅引进门,才能修行在个人。

是没法自学的,比如"八卦之道世六当,以下初爻轮上编,游魂八宫四爻立,归魂八卦三爻详"。

不懂人看来,简直是云里雾里的,

当代有名的邵伟华先生,当年为学习易经,走访了西安八仙宫周围,终南山里许多高人,也求教了许多老师教授传承,光靠自己摸索肯定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象数派,经过历代发展,然后由此还在演变发展,这里面最主流邵雍创立梅花易数,京房的六爻算法,火珠林,还有奇门遁,大六壬,太乙,四柱预测等等。

实际上梳理起来,易经与医学,易经与科学,易经与书法等门类,易经与经济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如古代"不学易无以为医"之说,现在的中医还是在应用《周易》里的五行生克来开药方,治病救人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易经,还是要有一定老师教授传承,才能少有冤枉路。

会很快学懂并掌握周易方面的基本原理的

什么是易经

什么是易经

金栋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易经》(广义),即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

古人多认为《经》出伏羲、文王、周公,《传》出孔子。

然据易学史料,

(1)《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典籍,即算卦的书,定型于西周时期,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出自卜巫史官之手。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

筮就是算卦

国家级著名导演张仁书_六爻著名典籍有哪些书_六爻占卜书推荐

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

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

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六爻著名典籍有哪些书,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

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李镜池《周易溯源》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六爻著名典籍有哪些书,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

……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

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

……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周易》原本占筮典籍……此书成于西周时期,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主要来源于筮辞。

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它们大都是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卜人在不同时期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的。

……掌管占术的卜人或筮人皆属于巫,而巫在古代的职责,不仅是巫术,也包括后世史官的工作。

筮法与筮辞皆出自巫人之手的可能性很大

……与文王、周公作卦爻辞的传说不相符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卦、爻辞是占筮的原始记录(筮辞)长期积累,最后可能经西周史官整理而成。

《易经》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2)《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

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

《易传》,亦名《易大传》《周易大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战国)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

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

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

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

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

《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

……《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

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然据出土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当编纂成书于西汉武帝以后之宣、元时期。

当代易学大家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系辞》及《彖》《象》等今本《易传》其他主要篇章,似当基本修订完备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稍后。

……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

其子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

由上可知,《周易》之“经”“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