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爱好者的观点或想法却不敢苟同

易经易传 2023-08-15 09:06

最近几日偶然看到网上有些《易经》爱好者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研易感触,我也详细地看了这些文章的内容,对于作者及跟帖爱好者的观点或想法却不敢苟同。

《易经》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多少人为之深入探究,同时产生的种种扑朔迷离的猜测、附会之说却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清人皮锡瑞云:“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

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_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_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近些年大陆考古学界对商周甲骨文、陶文、金文中的一些原先未解的“奇字”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奇字”即是商周时期以数字形式刻写下来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因而认为《易》筮时代至少应上推至商代。到了西周初年,对卦形、卦爻辞重新进行井然有序的编排而产生了《周易》,所以自古文王演卦之说当属后人杜撰。

《周易》成书的最初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卜筮,但卦形、卦爻辞等的形成却是古人细致、系统观察记录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等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并运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创制而成,这当中必然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内涵。所以,《周易》自古就在象数与义理两个方面存在巨大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_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_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辞形成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由孔子及其门人对《周易》从不同的角度对卦象和卦爻辞进行阐释,最终形成了《易传》十翼。而阴阳五行学说大概也是与此同一时期引入《周易》卜筮的。所以从时间线上来看,《周易》形成在先,《易传》及阴阳五行学说在后。

《周易》在卜筮方面的运用在后人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已趋于完善,像六爻断卦、梅花易数等都是基于《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而且这些理论体系在今天已没有太多太大的疑义,一般都只是基于门派差异而对个别理论的理解看法不同,对一些卜筮的小技巧各有保留而已。

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_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_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周易》义理方面的研究却是异常庞杂,让很多新近研究之人摸不着头脑。现在我就说下近来我看到的一些问题。其一,有研易爱好者指出《周易》全书的卦爻辞没有出现“阴阳”二字,所以“—”和“––”不是阴阳的意思,它应指的是奇偶。从刚才我阐述的《周易》发展的时间线来看,阴阳这两个名词的确是之后才有的,但这并不能说“—”和“––”不能表示阴阳,因为古人发明“—”和“––”是用来表述事物的相互对立,上下、高低、黑白、进退、奇偶都可以用“—”和“––”来表示,同样阴阳也可以,因为它们要表达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而且我猜测后人发展出的阴阳学说体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可能这种内涵与《周易》的哲理更为贴切,故由此将“—”和“––”称为阳爻和阴爻。

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_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_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有研易爱好者在研究坤卦时首先提出坤卦不能直接等同于大地,然后将自己对坤卦的感悟用“四象中藏”的例子详细的解释了一下,最后在结尾突然说《易传》将坤卦用大地做比喻是毫无根据的,进而引申到《易传》全书,认为《易传》将人们对于《易经》的理解引入歧途,并总结出“若要读懂《易经》就不要守《易传》”的观点。对此,我真有些不置可否。

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_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_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

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_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_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经》六十四卦是古人观物取象的结果,世间万物、发展规律、处事方法等都可归入这六十四卦,在运用六十四卦时不是简单的看各物象是否符合卦爻辞描述的发展过程,更要看是否符合卦爻辞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实质。坤卦体现的是像雌马一样守持正固、柔顺而能行地,而《易传》正是认为大地具有这样的品行而以此来体现坤卦所要表达的这种义理,进而将这种义理发展的更深入更广博。对于这位易友在结尾对《易传》的全盘否定我也没有再做进一步批驳的必要了,因为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错误。当然,我同样肯定他在研易过程中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赞同他提出的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撰写的《易传》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要先有一个正确的、坚实的、系统的知识基础。

梅花易数断卦口诀大全_梅花易数断卦实例6_梅花易数断卦详解全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对于当下众多的研易爱好者,我认为首先要踏踏实实从《易经》的卦象、卦爻辞等基础学习,理解各卦象和卦爻辞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并联系现实中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然后要多看一看《易传》,虽然《易传》是后期儒家门人编写的,但其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周易》丰富的哲学思想仍然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最后,多了解一些历朝历代先贤的研易著作,比如《周易集解》、《周易正义》、《通志堂经解》、《清经解》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奇特但严谨的观点值得借鉴,以此打开思维,开阔眼界,另外,也要多关注当今的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成果,如近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

《周易》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在各个方面的价值还需我们每一位研易者为之努力研究和探索,让它的丰富思想能继续焕发出心得光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