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支历法起源:
1、《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这三位妻子之中,尤以前两位更加伟大: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大荒西经》)。
2、《世本》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应该就是常羲。因为“仪”字繁体字作“儀”,最初作“義”,此字与“羲”不管在字形读音都十分相近,因此可以通用,所以“常羲”又写作“常仪”。(《吕氏春秋·勿躬》“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常羲。)
这两位了不起的女神生下了十日与十二月,从表象意义上讲,帝俊及其妻子们便是日月之父母,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
真实意义应该是:
帝俊之妻羲和占日,祭祀日,观测日,制订十个天干(这或是一年十个月的古火历的来源)。
帝俊之妻常羲占月,祭祀月,观测月,制订十二个地支(这或是一年十二个月历法的来源)。
3、因羲、娥古音同属歌部疑母,可以通假。《说文我部》说:“义”字“从我、从羊”。《兮部》谓“羲”字“从兮、义声”。《庄子马蹄》陆德明《经典释文》:“义,本作羲”。是“羲”通作义。《礼记檀弓上》陆德明《经典释文》:“蚁,又作蛾”。《文选长杨赋》李善注:“蛾,古蚁字”,可以为证。这样,早期“生十有二月”的常羲,后来就演变为奔月的嫦娥了。
而嫦娥的丈夫是后羿。《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火历”的历法变革,射下九个太阳,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是对废除一年十个月“火历”,采用
二、出现“天干地支”文字最早的文献:
1、据史料载:黄帝的史官“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陕西白水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这二十八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2、《尚书·益稷》记禹云:“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天干和地支的读音及文字?,啟呱呱而泣。”
3、《世本》说:“
《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挠作甲子”,大挠是黄帝时的史官,天干地支的使用应该比夏朝更早,可能是黄帝时代。
《吕氏春秋·勿躬》原文:“大挠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4、夏朝后期的几个帝王名孔甲、胤甲、履癸,商朝的帝王命名都使用了天干。甲骨文卜辞大量出现干支记日,而且有六十甲子表。
5、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
另一版本:
“玄黄骑上混沌兽,看见一个女佳人。老祖便把仙女问,一人独坐为何因?仙女一听着一惊,指着身边两圆物,试问玄黄可知情。玄黄上前仔细看,圆物两个大小分,内装二十二个人,大的装的是男子,弟兄一共十个人,小的装的是女子;姊妹合共十二人。玄黄对着肉球念,念着灵章咒语文,一声响声震耳鸣,肉珠顷刻两离分,十个男子十二女,齐在女娲面前行,个个招手笑吟吟。女娲一一取下名,分为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里的羲和指尧时掌天文的最高官吏。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说成是女娲的十个男孩和十二个女孩。而女娲是伏羲的妻子,《山海经》里十日的母亲是羲和,十二月的母亲是常羲。根据《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这里的羲和已经成为古天文台官职名称。
三、从十日与十二月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演化:
秦朝以前的周朝把十天干称十日,把十二地支称十二岁天干和地支的读音及文字?,十二月,十二辰。《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甲乙者幹也,子丑者枝也”
三国时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天》:“甲乙为榦,榦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
(简体字:“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广雅》所用“榦”以木为部首,本指树木的主干,幹、干均为假借;支、枝的意思都是植物主干分出的枝条。
四、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演化线索总结:
十日——火历——十幹——十干;
十二月——太阳历——十二枝——十二支。
这就是干支名称的由来。
五、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起源的考古证据(兼述中国文字演化史):
1、甲骨文证据:在甲骨卜辞中,如何记载占卜的情况,都有一套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也叫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叙辞是记载占卜的时间(干支日)和占卜的人(王或贞人);命辞是要卜问的事项;占辞是占卜后根据卜兆作出的吉凶判断;验辞是补记的事情结果,或对占卜情况是否应验的记录。
以干支记日的六十甲子在卜辞中完整运用,历法上已将一月分为三十天,一年分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闰月称十三月。
由于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多是商朝后期的,所以距今有3000多年。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
2、十几年来,山东潍坊市文史作家邓华在收藏古玩的同时,自驾车跑遍了潍河、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至淄河流域(古青州辖地),先后搜集到七八十块各种不同材质(胛骨、肋骨、杂骨、动物头盖骨、象牙、鹿角、贝壳)带契刻文字的甲骨。为慎重起见,他从中选出三十六块已硅化的甲骨,进行研究论证后认为:这三十六块甲骨,分别是商前期、夏朝,甚至是龙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甲骨初文,距今有4000至500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文字。从而使我国甲骨文字的历史由安阳殷商晚期的3000多年提前到5000年以上。
3、贵州水书《连山易》的发现意味着夏代文化穿越4000多年重见天日。由江苏省一民间收藏家提供和水家学会会员潘永会从夏陶符号网上下载的夏陶 24个符号,经聘请水书先生潘玉山、蒙熙能等共同破译,现不仅能全部识读、解释,还在馆藏水书中找到了22个完全相同的符号。水书或成为翻译中国4000 年以前古老文字的活字典。
4、中原地区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几十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随后类似的符号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长江两岸的大溪口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山西陶寺文化遗址等都有发现、但都没有超过6000年。
另据报道,考古人员距今6000—6500年甘肃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一些神秘符号,并说是中国最早的可能有文字意义的符号。
5、据贺刚介绍在高庙上层文化和高庙文化中都发现一些神秘符号。笔者在观摩高庙遗址出土距今7000—7500年的一些陶片上发现有“火”、 “⊙”、“井”、“圭”、“▽”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这些符号比甘肃大地湾遗址的文字符号往前推了上千年。
高庙文化遗址一个石雕人面上有“月 ”、“干 ”、“母 ”三个符号笔划苍劲有力且连在一起,应该是一组成熟的表意文字,初步认作“月(神)干母”三个字。破译夏虚符号的两位水书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金华村中寨组现年55岁的潘宠宪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甲新村66岁的潘玉山先生。两先生辩认的结果一致:“ 月”是“卯”字,“干 ”是“午”字,“ 母”是“申”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