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 > 四象正文

和谐四象图 华夏文化断层: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困境

华夏万物 2024-06-09 11:05

华夏文化用“教”字,有数千年之久,和今天的中国文化的“教”字含义有相当大的差别。二百多年以前的“教”,完全没有与亚伯拉罕式宗教扯上什么关系,文义上不受同化,因此脑袋未染上“敏感”痼疾,所以讲“儒教”时,就天经地义般自然。今天,人们吸收外文化百年,加上不断抗拒“五千”,又经历多次去旧运动,成功逐出华夏文化,成为陌路人,许多人还敌视如仇。华夏文化,习惯上是以黄帝为文明开始,所以只说拥有“五千年文化”,假如把“甲骨文”算进去,肯定会更早。但是,其被嫌弃,说明“五千年”已经受到不少否定,说再古老久远一点,恐怕要被难堪,或许“物质化人”认为凡过去都不算是文明吧!

华夏文化在近代的“断层”大约只有一个多世纪。虽然,这个几千年的精神文化消逝已有几代人了,但若有意考古追溯,还不至于太困难。假如能够借用还保存着的“中文”去理解,会比外文来得容易些。又或许有一些人,能够愿意采取过往写文章用的“文言文”或“古文”字义去解读,是可以减少误读,而且会从中了解到外国人为何如此尊重华夏文化。说不定,还可以发现到“真实之相”丰富的思想!可能对中国文化有辅佐之利。

华夏文化上古、中古那一段时间的“教”应该是一统于“道”的,在二千五百年前,两位圣人出世,老子孔子(老子不同意“圣人” 之称的,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叫他圣人,他一定生气。)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后形成两大“教”:“儒教”和“道教” (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及再迟出现的道教与之前的“道”是不尽相同的) 。儒、道两者行教内容与发展方向有分别,但又肯定自己是继承远古一脉,把这两股学说和《易》同读,可以看到他们有趣的现象。张洞先生《老子〈道德经〉,孔子〈易经八卦〉与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一文,曾以现代数理分析两者之发展同异,别具一格。

缘于“道”,万物化育生成,是和谐的本质

“道”是华夏文化的专用字,“道”无以名状、无形、无体、无始,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受其“力道”的宇宙万物化育生成“原动力”。从前华夏人民就有非一般智慧的能力,领悟了这个“创世纪”的实相,所以古代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只能维持着神话故事,没有成为上帝、圣经,乃至百年前弘扬“孔教”人士尝试采用亚伯拉罕宗教方式推展,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样的结果,应该和这个“宇宙观”有莫大关系。

举个古书例子来说“道”,《易》“干,元、亨、利、贞”:“元”是指无限之前(大始) 而强名的开始,用图“太极”形容大始之初,最有想象空间;“亨”指能够“感通”,依“本来如是”的规则、轨道的必然性开展,畅达无阻;“利”是能够化育,作用是公平公正,利益于一切万物;“贞”是贞正、无误、无偏。“道”就是自大始乃至万物化育,育化不息,备具元、亨、利、贞动力的“能量”,万物就是从这个“本来如是”中育化生成。所以《彖》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万物,矿物、植物、动物……皆是化育而生成,彼此生存的方式、生存的空间、生存的条件……皆具平等“权力”,如此格物的结果是“各正性命”,又从认知“性命存存”而万物一体的 “道”理,互辅互存“保合”,彼此就能和平、和谐与“太和”。用这样的世界观,自然是“万国咸宁”天下太平了!日本人用现代科技实验证明矿物的水、植物的果,都能与人类的思想言行产生感知,用现代科学印证古人的“万物一体”所言不虚,以这个基础就能促进和平和谐。

至于如何“各正性命”,老子和孔子就有各自的观点了!古人的太极图,很能象“道”理,以“圆”象无极,阳仪阴仪象阳义阴义,阳气轻则上升,阴气重则下降而不离,二气旋转相互运动,这是“道”功能的表征。老子《道德经》,以“一”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抱阴,二中气以为和”。“道”是理所当然演变的“力量”,从无极过度到太极,太极则阴阳在其中,为二,天地定了位,空间形成;人类的空间范围是“地球”,以地球为本的“天、人、地”三才,或是“三画”的八卦(八象),再形成发展“万事万物”。人是附在土地上,拥着天(负阴抱阳);人要法地,地是随顺于天,天成自“道”,“道”本来是如此(自然),发展过程是当然的“和”了,“和”是“道”的自然规则:“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违反了这“天道”,就受到天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和孔子的“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的“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的“道”论,并非真是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是两人所重视的阶段不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前段“一阴一阳之谓道”和 “万物负阳抱阴”是一个样的,但是,到了“三生万物”,“四象生八卦”就各自发展。老子以此论“大道”,认为人依“大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无为”本色做人,就能天下和平,所以《道德经》不谈,也看不到四象八卦。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本身就很难有机会,更何况学习呢?又担心“天道远,人道迩”,所以详细讲述六十四卦,“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了,孔子要大家以先王品德,如尧、舜、周公…为学习模范,以忠孝仁义、克己复礼…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由“一阴一阳之谓道”开讲,有“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天道、人道、地道”,“吾道一以贯之”,皆为“道”化成。其实,这些内容都是“道”所系的“德”。讲“道”可不容易,听道而明“道”更不容易,所以要通过“明明德”来悟“道”;修“德”为唯一途径,今天宗教中说的“修行”和谐四象图,在儒教来说就是“修德”了!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这个“人”,有一点老子的道也有一点孔子的道,能这样拥有,就几近贤人了。有这么样的“道”主体,就能弄明白华夏文化在过去可以延续不断,能够产生“仁”、“义”、“和”、“恕”等的思想,这是因为华夏人民具备了宇宙和谐本质。

可惜 “畏天命”、“ 天德合一”被污蔑、被否定了,“德”、“礼”、“儒”、“教”皆窒息,不复存在了。舍弃华夏文化之后,“德”性失了踪影,孝还曾经成了一种罪名,盗抢拐骗、毒食品泛滥、豆腐渣工程……就不足为奇了,简直可以说,不发生才奇怪呢?去除了传统华夏,以西方文化取而代之,吸收了享乐主义,物质第一,感观至上,个人为中心的自由主义,以物质多寡(GDP)论成败的社会观……,却止于洋德之前,因此西化当然未竟全功;现代化的推动,偏重于科技、经济开发,人文精神文明的建设兼顾不来,只好搁置。“中国现代文化”未及百年和谐四象图,时间短,“体系”阙如,每每对道德的呼吁与铸造,总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周全,没有“根据点”和“体系”,最后还是沦为口号一一没有精神文明支柱,生存空间必受到威胁,不可能维持国家社会安宁!

道之以德,德是直心

“德”在华夏文化上古时代已经非常丰富,“道”、“德”是各有具体内容的,周人讲“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与天道不可分开。老子的“道”与“德”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没有“德”的人,“道”就不可得,必然与“道”无缘了。

到了“德”这儿,老子和孔子的分歧差别就很大了,是因为处理上见解不同,以释家禅宗比喻,就如“顿悟”和“渐悟”的差别吧!老子要人一步达“大道”,就可以“无为”而脱世,这样高智、慧根性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确是很少。而孔子知道这个困难,走上“苦口婆心” 劝导的“渐悟” 之路。两者都是在于修德得道。

由于孔子知学“道”之难,所以对“德”特别细讲。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治行以王道,用刑罚辅助,人们可以减少犯恶;以德来成就道,用礼辅助之,人们懂得知耻克己,因此有很丰富的内容。“德”在古代典籍有很详细的解释:《广韵》德,行也。《说文》升也。《玉篇》福也、惠也。《集韵》德行之得也。《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易·干卦》君子进德修业。《尚书·皋陶谟》讲“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礼·月令‧注》德谓善教”。又感恩曰德。等等。令人最为欣赏的是:“德”之古字为“悳”,表达“直心”。“德” 是“直心”。《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对德也有很好的分析,限于篇幅,此不赘述。儒家之德含盖广大:仁、义、礼、智、中、和、忠、恕、宽、信、敏、惠、良、恭、俭、让、诚……。凡人的社会,一定要以道、德构成,否则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环境,有美好的生活,特别是对精神面貌提升,生命才有意义。需指出的是,孔子讲德与老子有不同处。孔子的德落在伦理层面更容易让人明白吸收,“道生之,德畜之”,对“道”认识了解,并以它为修养,能够为自已所得,成就自己,就称为“德”,就是“德者道之功”,“德,其体;道,其用”。因此,德是道的功用。

齐之以礼,礼以德为基础,否则属于无礼!

道以德得之,而德以礼行之,往往谈到“德”,会觉得抽象,不好把握,所以古人通过“礼”的实践,才会实实在在。礼虽然是形式,却能潜移默化,促进德的作用,德与礼必须互相表里,相得益彰。礼以德为基础,通过教育、通过社会秩序、生活习俗使人自觉守礼。就如立了戒法,要认真有效执行,久而久之会成为行为准则;执行不力不公,法律是白设的。而“礼”是从“德”教育着手,形成社会共识,有效于刑。

礼以德为基础,这是“礼”的最根本条件,现代人教育程度提高了些,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可以分析过去诸多的假“礼”。谋私谋权、嫁祸栽赃,实为无“礼”现象,其数之多,真伪没能力分辨,也就不必多举例。“礼”以仁为本,它才能作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礼记》云:“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郑玄注云:“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也, 道德为万事之本。义为群行之大故。”又曰:“道多才艺,德能躬行”、“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无问大小皆须礼以行之,是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礼不成。 然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事得开通,身有美善,于理为得,故称道德也。”说明道德是万事的根本。孟子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为人的基本道德,即是说: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如见到别人的小孩落井,会奋不顾身想去救助,这是“仁”德的开端;“羞恶之心”,即知到羞耻感,和憎厌别人为恶,是“义”德的开端;“辞让之心”,知道恭敬尊长礼让,是“礼”德的开端;“是非之心” 能分辨是非善恶,是“智”德的开端。

理论性很强的“礼”在华夏经典中俯拾皆是。下面谈谈民间日用常行的“礼”。钱穆先生曾说曰:“节日与习俗,是我民族灵魂所在,因为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双溪独语》篇七)

海外华人因为对节日与习俗“礼”的坚持,几代人生活在文化差别巨大的环境里,面对着或大或小的同化政策,有时如排山倒海般的行政与法律排华,能够没有失去自己。海外华人的移民,清末时期最多,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求得三餐活命而流落他乡,这些人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都是一群目不识丁的人,只有带着日用的仪礼。

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原因,他们本意客居变成落地生根了。传统有“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所以哪里有华人哪里有办学;祭祖传统观念也不变;哪里有华人哪里有庙宇,家庙换成厅中神台。他们重视节日祭礼:清明节上山扫墓,端午包棕子,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祭鬼魂,中秋节有灯笼月饼拜月,重阳寒食,冬至是小年搓汤圆,新年除夕有团圆饭、守岁压岁、红包拜年,开年拜天公……直到元宵,都是自己放假庆祝,从来未曾停止,还由个体发展到团体庆祝 (转变信仰西教者,只是不要了祖宗和把圣贤神像丢掉之外,过年过节还是有一定的保留)。敬畏天、信因果,化成作人的“德”。

生活习俗的“礼”:如孩子弥月、母亲坐月子,成童礼、入学礼、成年礼 (冠礼、笲礼此较少举行) 。婚礼,虽简化了,还是保持六礼。丧礼隆重有加。深厚的文化精神被延续下来,并提升和发展。

从海外华人家庭的常行事迹,亦可看到学儒的礼。年幼时,家贫,母亲得为人剌绣,多找些钱来帮补家用。高凳上,用沙袋压着“绣花圈环”,摆在五脚基,坐在小凳,借室外光线,长时间针上针下的刺绣。那时经常有“老婶”(住在几条街外)来访,母亲会拿张小凳请她坐下,自己走进屋内换件衣服,当时不明白,穿着的是补了几个疤的衣服,换出来的还不是也补几个疤,有什么不同!母亲只说“比较干净”。“老婶”拿个小篮子,装来几根蔬菜,两粒番石榴,都是家前后自种的。我只记得母亲连声谢,全收下后,转身到屋后,采摘两条水瓜、小把番薯叶,回送。

待我长大后,慢慢回想,这不就是美妙的华夏文化吗!穿干净衣服会客是敬、访客带点礼、不让送客人空手回……,这就是优良传统的“礼”呀!

家中任何一人生日,煮“冬粉加蛋”汤,有时丰富点儿,就加多些猪肉,一人一碗,各有两粒蛋。简简单单的一碗,就使全家的人记得彼此的生日。

清明节,全家大小一起上坟,那些未谋面的祖先,至今还感到很亲切。中元节和爸爸蹲在路边拜“好兄弟”,把游魂野鬼叫得这么可爱,觉得很有意思。中秋节说是爱国节,从来没讲月亮那儿住有嫦娥。除夕时大家一起搓汤圆、年初一要吃素,小年至元宵,不可讲粗口,要讲吉祥话……我们的民俗文化在生活上便是如此传续。

说 “儒” ,执行弘扬 “道、德、礼” 的人

“儒” 字是来自古字“需”。“需”金文字形雨上人状下,《易‧需卦‧象曰》:“云上于天,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说文》:“需,也。遇雨不进,上也。”“需”申义祭祀于效野求雨仪式,是求天上降雨的祭祀者,后来祭祀者“需”加了“人”旁而成“儒” 字。

“儒”为“术士”义。《说文》曰:儒,柔也,术士之称,古同“懦”,懦弱。《辞源》,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华夏上古时代,“儒” 是负责祭拜的祀祭官,有称为术士,是精通风俗文化、行礼仪规、通习诗书礼乐道艺,为当时的知识学人。从殷朝的祭祀典礼职务,渐渐演变为收徒的老师,负起教化、教书、相礼。

“儒”为“读书人”义。《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读书人要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落实 “仁爱、诚信、中庸、和谐”的儒教思想。

“儒”为“师”义。《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师”者能传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宋代发展为的十三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为“天职传道”义。《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周礼‧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一一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孔子通过“仁”来实现“礼”的内最多。承自“需”礼至“天职传道”,以“礼”为首的六艺,传授“仁、义、礼、智、……教人做君子,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所以后人把孔子的的思想体系称为“儒学”,再晚,南北朝开始又称“儒教”。

修道之谓教——儒教具和谐本质,故能实践和谐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随着时间转移,华夏民间各取所需,取名“道教”、“德教”、“礼教”、“儒教”,名异而实同,都以《易》为源起,整个体系还是一贯的:儒人教你修道谓之“儒教”,华夏文化久逝,要落实“儒教”为“儒教”的“道、德、礼、儒、教”,难如登天!无论能否成功,还是要努力!

讲点“教” 的故事为结语

有一天和两位耶教神职朋友谈天,提及“儒教”问题,我特别仔细讲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格物以儒,修道为教”的“道”“德”“礼”“儒”“教”观,阐明性命存存的万物一体论、神的观念……等等。让对方知道人类必须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没有排他,才能止争战!宗教性是很个人的的,重在“信” 得多少虔诚,不能完全以理说服,当然争议不少。

耶教朋友最大杀手锏是搬出“宗教”定义来否定儒教是“宗教”说。这是多次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举例许多中国儒学学者的否定理论,强调中国人自己本身就是最激烈的反对者,承认是个没有“宗教”的族群,劝我别枉费心机。

“宗教”的原文是,是指人与“神”的重新接触,而人类必须全心全意以神旨为依归。这样的定义,儒教当然不适合。

我们用“教”字好几千年了,怎么可以让三几百年的后来者捣乱。假设,去除拉丁文,只有“宗教”两个中文字,应该定义为“宗祖的修道之教”!我就把本来具备的“道、德、礼”系统起来,儒的天职是负起弘“道、德、礼”的人员;以德行教,日用常行的礼去落实,最后得“道”的次序作为“定义”,这样的和谐本质,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不是更胜一筹!可以吗?

没想到,他说:哪有这么傻的人,若符合你的定义,岂不是我们没有了“宗教”吗?

这回轮我愣住了,设计个帽子给他戴,他不“戴”才是不傻!

(陈启生,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署理会长,马来西亚儒教会署理会长,马来西亚周易研究会会长,原载《孔子文化季刊》总第9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