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生教授《细读周易》六十四卦本义的基础

易经易传 2024-05-26 11:04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鲁洪生教授所著《细读周易》选取《周易》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现实问题逐条提炼标题进行细读,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在解读《周易》六十四卦本义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与治国齐家、领导管理、个人修身有关的《周易》的重要思想内容。

我们将用上、下两篇推文分享鲁洪生教授《细读周易》的序言,与大家一起了解《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周易》的哲学含义和运用价值。

【学者简介】鲁洪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国际周易联合会副秘书长,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主撰或参撰出版《先秦大文学史》、《学会周易》、《读懂周易》等著作十余种。

《细读周易》序言(上)

《细读周易》以读懂《周易》古经本义为目的,古为今用,为今日读者提供生活、工作的智慧,将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尽量争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一、研究《周易》的方法

中国古代对《周易》的注疏,在方法上,主要是读者接受;在目的上,主要是用,通经致用,是以《周易》工具为政教服务,甚至“援易以为说”,证明己意。

《细读周易》与古代学者的读解理念、方法、目的多有不同。读解《周易》的目的,首先是学术研究,是求真,是“读懂《周易》”,是读解作者本意,不是望文生义的臆测,而是回到《周易》产生的时代,了解古人的象数思维方式,运用古人象数思维方式去读解、去接近《周易》古经的本义。故本书中所言《周易》多是指《周易》古经,其次是读解《易传》本义,最后是分析《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关系。

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相合,则利用《易传》中这部分解释,读解、分析《周易》古经;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不合,则可利用这部分内容,梳理《易》学接受史的发展。

研究《周易》又不能单纯地为学术研究而研究,其终极目的应当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古为今用,引人向“善”,构建和谐,生生不息。

虽然很难,但方法、目的都不能因难而改变。

二、《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很重要。《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这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以《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都以《周易》为鼻祖。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几近痴迷,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帛书易传·要》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以致韦编三绝。子贡非常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一本书,就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说有德行的人要舍弃求神,有智谋的人要远离问卜,弟子我一直以此为行为准则。如今您为什么活到这把年纪,又突然喜欢上《周易》占卜这玩意儿呢?”

孔子回答子贡说:“夫《易》,冈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冈,愚人为而不忘,奸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帛书易传·要》,《易学集成》第三卷)

《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孔子却对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学感兴趣,孔子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使软弱的人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胆大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

孔子已经悟出《周易》的潜台词,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们个体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能够掌控的“德行”,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结果吉凶不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不同,主观内因是关键因素,客观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确指出个人的德行决定吉凶福祸,他说:“后代学士可能会有人因为我喜欢《周易》而怀疑我,我读《周易》只是探寻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与史官、巫官同是运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祷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动会越来越少;在仁义中求吉,由此问询天意的卜筮活动会逐渐消失。”

人们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无亲,惟(唯)德是辅”,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预测未来结果的吉凶,而《周易》告诉你,结果吉凶是由你的仁义道德决定的,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祭天占卜的行为也就会逐渐减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权威激发人们的主观积极性,命运不皆由天定,更多时候是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个体的道德修为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我的未来我做主。面对、接受无法改变的客观,改变可以改变的主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周易可以用来占卜吗_周易占卜用来可以算什么_周易占卜用来可以做什么

三、《周易》的文化价值

《周易》具有多重文化价值,择其要者,从《周易》作者“推天道明人事”的主观动机说,“推天道”使其具有自然哲学价值,“明人事”使其具有人生哲学价值;从作品的客观效果说,《周易》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学价值。

1.《周易》有自然哲学价值。

《周易》认为天人合一,在观天象、悟天道寻找论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求“真”的因素,使其蕴含着科学的自然观。

如《周易》古经将太极作为世界本原,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义是解释八卦产生的天道依据,客观上涉及世界起源的哲学基本问题。古代有学者将太极解释为元气,还有学者将太极解释为元气之前的“无”,故太极也叫无极。无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接近今日哲学所说的规律。世界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生四时之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的解释与此相近,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西方科学家根据天文学中的黑洞理论、爆炸学说,认为《周易》及老子对世界起源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周易》古经中蕴含着辩证法,《周易》以阴阳为事物构成的根本要素,世界万物皆由阴阳构成,“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间既是一分为二的,又是合二为一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同生并存;阴阳之间的交感推动事物的发展,“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系辞下》),发展变化的事物才有前途。

最可贵的是,《周易》认识到规律的存在。现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按照规律是可以预测未来的,预测未来的目的是指导、提升当下趋吉避凶的智慧。

《易传·系辞上》中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命。生生,孕育生命,繁衍生命。不断地孕育新的生命,日日更新。日日更新就称作盛德,生生不已就称作变易。世界总在变化之中。这才是易的大义,最大的道理。

2.《周易》有人生哲学价值。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

因为“天人合一”,故《周易》由天道推导出人的德行标准,以天为师,依天而行。《易传·系辞上》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因为“天人合一”,由天道推人事而形成象数思维方式,《易传·系辞下》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传·系辞上》中说:“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因为“天人合一”,所以天人合德。《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因为“天人合一”,所以《周易》的理想社会是天人和谐。《周易》由天道感发出人道,由人道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由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构建理想社会。《周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大和”,即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乾道的变化,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达到最高的和谐,于是万物生成,天下太平。

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是我们立身处世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追求的目标。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万物的变化,阴阳之间的和谐则是万物存在的基础。为达到和谐,就要求中,所以又叫“中和”。和不是随意地、无原则地调和,中和是有原则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而不流(参见钱逊《先秦儒学》)。

因为事物皆由阴阳构成,所以事物皆有两面性。因为阴阳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所以从构成要素言,事物皆可一分为二;从目的言,事物皆可合二为一;从阴阳交感的作用言,阴阳交感推动了事物发展。

从《周易》的终极目的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周易》从自然万物的生生不已推导出积极的人生观。《易传·系辞上》中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从遵循规律言,遵循规律不仅可以使人们根据现在的条件预测未来的结果,以便趋吉避凶,还可激发人的拼搏精神,天道是“无往不复”(《泰卦·九三》),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下》)。

世界万物“穷则变”,人也要“穷则变”,面对贫穷困苦、坎坷磨难,要积极面对,努力促进变化。变化才能畅通,畅通才能持久,持久发展就会有前途。

因为天道是变易、不易、简易的,从历时性言,春、夏、秋、冬四时之表象是变易的,而四时变易之规律是不易的;从共时性的感观言,山是静止不易的,水是流动变易的;天道是简易的,所以《周易》之“易”的核心意义也是变易、不易、简易。

先说变易,因为四时按照规律变易,所以要与时偕行,春种秋收;依规律办事为中行,中行则无咎,简称为“时中”。“时中”要求主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归根结底是要求主体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时中”所表达的是主体灵活的变通过程。“时中”即是趣时,而趣时即是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时中”体现的正是人的“适时之变”,即随时而变通。“唯变所适”即是“时中”,即是变通,这正是《周易》的核心精神。

因为四时按照规律变易,所以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周易》中的乘、承、比、应、变卦、互卦、消息卦、六十四卦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列主义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因为天道是简易的,所以人道也简易。《易传·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因为天是立体网状的结构,所以《周易》认为人事也是立体网状的结构,任何事物的结果吉凶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多因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自己不能掌控的客观因素有天道、天时、地利、民心等。自己可以掌控的主观因素主要指德才兼备,既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德,还要有才,要有前瞻性,要能整体思维、宏观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政治上,实施贤能政治;经济上,先富后教;策略上,表扬激励。先做人,再做事。选自《乾》卦、《坤》卦《象传》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周易》的主体精神,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追求,德才兼备也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亘古不变的价值判断标准。

《周易》“明人事”的政教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用现在的“笼子理论”来分析,《周易》树立了众多约束权力的栏杆,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七根栏杆是:天帝天道、民心向背、德行修养、孝敬祖先、依礼而行、贤臣辅佐、历史约束。

总之,《周易》以天人合一为理论依据,追求天人合德,借助天帝的神威引人向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周易可以用来占卜吗,“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3.《周易》有历史价值。

《周易》虽是一部古代占筮书,但由于它引用了许多殷商时期的故事,使我们今天可以根据它提供的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如《泰卦·六五》和《归妹卦·六五》中的“帝乙归妹”,记载的便是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的事;《既济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讲的便是殷商时高宗伐鬼方的事。

《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享,献物以祭之义。”“王用享于帝”即王献物以祭帝神。天帝信仰,是殷周之际殷人和周人的共同信仰。

《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王”,学者多认为指周文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高亨先生据此认为“殆信有之事”,并指出:“《周易》此文‘拘系之’,谓纣囚文王于羑里也。‘从维之’,谓放归于周也。亨即享字。‘王用亨于西山’,谓文王归周以为赖神之庇佑,得免于难,因享祭于西山以报之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六经皆史”,由于《周易》产生时代早,它本身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考察商周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

4.《周易》有科学价值。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现《周易》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构成六十四卦,运用的是二进制数学。在二进制数学中,只有两个符号0(阴爻)和1(阳爻),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现在的计算机软件设置便是采用二进制数学。

从德国学者M.申伯格开始,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与古代八卦排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应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讨原子的秘密”。还有学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运用《周易》理论研究行星的构成,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极为重视《周易》,认为其中包含着核战略思想,等等。

瑞士学者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周易可以用来占卜吗,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荣格将《周易》定性为“智慧宝典”,将《周易》放在“世界人类”的范围内评价,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的,是“亘古常新”的。荣格是世界级的大学者,站得高,看得准,他的评价应该是公允的。

《周易》运用被现代人看作很荒唐的方式,论说着人类的大智慧。

5.《周易》有文学价值。

《周易》的卦爻辞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卦爻辞押韵,采用了诗的表现形式。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冠,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周易》的“假象喻意”形象生动。如《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方法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法,都是先描绘一具体物象,通过类比推理,从中概括出一抽象的意义。如《明夷卦·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大过卦·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卦·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这与《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以彼物比此物”的“比”的思维方式相同,同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节选自鲁洪生《细读周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