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 > 无极正文

经典国学中的这个道,即具体,又抽象

国学易经 2023-05-03 08:02

第六章 《易经》与道

经典国学中的这个道,即具体,又抽象。说它具体,似乎每个喜读国学的知识分子,都能有所感知;说它抽象,就是对于这个道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揭示其含义。

第一节 宇宙本源

说这个“道”是宇宙本源,有个主要论据。就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中的道,指的就是宇宙本源,在经书中有时被称作无极,有时被称作太虚。什么是个无极,什么是个太虚?理解的时候主要落在了一个“无”字和“虚”字上,用数字表示应该就是“0”。这个无和虚和 0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它的“有”只是你看不见、摸不着而已。我们平素所理解的看不见、摸不着就是没有,那么诸如精神、意志、灵魂这些东西你同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没有。古人所说的无极、太虚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已经知道老子上面话中的“道”是指无极、太虚,那么无极、太虚所生出来的就叫太极,用数字表示也叫“一”,也就是所谓“道生一”。刚才说无极、太虚就是无、虚和0,那么太极就不是无虚和0,而是混沌一片,已经由无和虚转化成物质与非物质的混合物了。关于这个说法,外国人也提出了同样的论断。十七世纪,著名科学家康德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立场上,提出太阳系是由充满宇宙空间的混沌状微粒物质在引力及斥力的相互作用下,演化而成的论断。后来有位叫拉普拉斯的提出了太阳系是由团气体星云形成的说法。那么这两位的假说与古人太极之说的“混沌一片”是一致的。

后来这宇宙发生过一次大爆炸,按外国人的说法是产生了中子、质子和电子,但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宇宙裂变的结果是产生了阴阳。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这个“二”用具体的物质称就叫天和地。

第二节 自然规律

当老子这个“一”生出“二”这个数字后,我们的论述也就从宇宙本源易经无极之道,进入自然规律了。在《易经》这部大著中,我们差不多看不到它对宇宙本源的描绘,它一开始虽然也提出了太极,但那是为了引出两仪,也就是阴阳,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你看这个“道”就不是无极、太虚或者太极,而是指阴阳。笔者认为,这个阴阳就是自然规律的思想核心。如果说“道”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宇宙本源,那么其第二层含义指的就是自然规律了。在老子的论述中,这个道除了指宇宙的本源,是否也指自然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这道法自然就可以理解成“道就是自然”。自然是有规律的,可以由二生三,由三生出万物。

只要落到这个“物”字上,一切都好办了。但在宇宙本源那个阶段,聪明如老子,也只能解释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有有物。”他这三恍两惚,使我们也不知所之,只能揣摸个大概。正如他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道”好理解,说这个道不是指自然规律,社会法法则或道德准则,是指宇宙本源,但这宇宙本源是什么?他说“可道”,但也只能说个推测的大概。

到了阴阳这个阶段,古圣的研究就比较具体了。《易经》的“易”在篆字中的写法是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上下合起来,就是一个易字。由此可见,《易经》所研究的就是日月,就是天地,就是自然规律,就是阴阳二字。

这个阴阳,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河图中所揭示的,河马背上的数字。它是: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它按照五个方位排列,特点是奇偶对立,阴阳互抱。就是说,它有奇数一、三、五、七、九,有偶数二、四、六、八、十。其中一和六、二和七、三和八、四和九、五和十,这是奇偶对立。奇为阳,偶为阴。阳数如果在里,阴数则必抱于外面。如果阴数在内里,阳数则必抱于外面。这就是阴阳互抱。这“互抱”就可以理解为“统一”,那么奇偶对立,阴阳互抱就反映了一种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想达到什么目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达到的目的就是一个“和”字。

河图:

佛本是道之无极txt_易经无极之道_胡梦媛被谁搞过无极道

第二个特点是洛书中反映出来的。洛书的排法是:

你看洛书这三组数字不论是横着相加还是竖着相加,抑或斜着相加,都等于15。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告诉我们阴阳均衡的信息。因为一三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这洛书中的阴阳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的组合必然产生一种平衡,笔者认为洛书的阴阳平衡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源头。

第三个特点,我们可以从河图和洛书中注意到这个“五”的数字,在河图中有生数五,也有成数十,但在洛书中只有生数五,没有成数十了。前者象征一个圆满,后者象者生机不已,消息不停。然而两图中都有“五”的存在,无论河图中的生成数(生数为成数减五,成数为生数加五),还是洛书中的十五之和,其模数都是五,这就突出了这个“五”的重要性了。难怪后来创立了五行学说,这其实就是对阴阳的一个扩展,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分类与归纳。

第三节 三才之道

《易传》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谓之三才之道。”

这天道,《易经》中说为万物之始,象征阳而耕种生命,其特点就是强健的规律性的运动。谁都无法阻止它创始、发展、运动、变化的脚步。这地道,《易经》上说它为万物资始,象征阴而孕育生命。它的特点是包容、承载、养育和静待。仿佛谁都可以依靠它,解剖它,索取它乃至撕裂它,它反正一句话也不说,是个哑巴母亲。

佛本是道之无极txt_易经无极之道_胡梦媛被谁搞过无极道

具体的天地之道笔者不赘述,有关的文论堆积如山了,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字:阴阳。至于说到人道,道理也简单明白: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有阴阳,人也有阴阳;自然有天地,人也有天地。所以说人是阴阳结合体,人是自然小天地。

我们这样说,是想引出下面的话题:人的社会运行法则,人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养生治病之道,都得之于自然规律的启示而形成,都应该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任何违犯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将被自然所惩罚而淘汰。孔子研究人道的中庸思想为什么历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我们刚才说到自然阴阳,其实古人的研究中还有一种非阴非阳易经无极之道,既阴又阳的东西存在。例如我们平时说四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但在中医学中是“五季”,还有一个“长夏季”称至阴,也可理解成阴阳。因为春为阴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秋为阳中之少阴,冬为阴中之太阴,那么长夏就是那个非阴非阳,既阴又阳的季节。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孔子的中庸。中庸是一种思维方法,讲究“过犹不及”,如果我们假设“过”是阳,“不及”是阴,那么不过不及的那个理想的点就是非阴非阳,既阴又阳,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所以子思在他的《中庸》一书中,就将乃祖的中庸称作“中和”了。这个中和也就是洛书中阴阳均衡思想的反映。

这种中庸或称中和的思想对于我华夏的治国理政影响极为深刻。但似乎从宋朝开始就违犯这种社会法则,总是走极端。因为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使宋朝开始黜武崇文,后来又崇武黜文,找出一个动态平衡点十分困难。

这就又涉及到了人道中的养生去病问题了。中国人的养生应该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追求的就是人身体和心理上的阴阳平衡,具体地说,上述阴阳的三个特点都能用得上,既要奇偶对立、阴阳互抱,又要阴阳分居,均衡协调,还要依照五行学说五脏皆养。联系到去病,可以这样理解:病在中医看来就是阴阳失衡,气血失调。那么只要将阴阳平衡、气血协调就达到去病目的了。特别提到,《黄帝内经》中极少出现中草药,这是因为,除了食药同源和针灸外,中华养生特别推崇运动锻炼,在这方面道家学派有一些经典做法,诸如气功、太极拳一类,就是一种避免吃药而养生的捷径。对于缺钱的人来说,这更是法宝。退一步说,即使是有钱人,我们的钱也不是用来看病的。所以笔者提倡习武练功的“中国功夫”养生法。

小结

一下笔就啰嗦了一大堆,但综起来看,无非讲了一个道字,道又分为三种不同含义:宇宙本源,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和养生等人道。这是笔者钻研之心得,欢迎方家指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